伊斯兰教什叶派中的主要派别是十二伊玛目派。

什叶派中的十二伊玛目派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十二伊玛目阶段,即从阿里到第十二任伊玛目“小隐遁”结束,(伊历329年/公元940年);从“大隐遁”开始至蒙古人入侵和纳绥尔丁·图西时期;从纳绥尔丁·图西到萨法维王朝建立;从萨法维王朝到伊斯兰革命成功;伊斯兰革命成功至今。

十二伊玛目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从第一任伊玛目阿里到第三任伊玛目侯赛因为前半段;从第四任伊玛目阿里·新奥别丁到第十二任伊玛目穆罕默德·马赫迪小隐遁结束为后半段。前半段的伊玛目们的历史主要是围绕争取先知穆罕默德的继承权即伊斯兰世界的最高统治地位而展开的。这三位伊玛目及其追随者都认为他们最有资格享有继承权,他们才是穆罕默德的“正统”,并为此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后半段历史主要围绕伊玛目们及其四位代理人维护伊斯兰教教义和教法的“正统”性而展开。当前三位伊玛目的政治斗争失败后,后继的伊玛目们便远离政治运动,潜心钻研教义和教法,力图证明并确立他们在这方面的正统地位。其中以第六任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最为有名,他的有关伊玛目的教义的确立使得什叶派最终从伊斯兰各教派中分离出来。

阿里、哈桑和侯赛因—政治上的“正统”

一、伊玛目阿里

阿里的生平可以先知穆罕默德亡故为界。穆圣在世时,阿里积极追随其进行一系列的宣教活动。穆圣去世后,他积极争取伊斯兰哈里发的职位,并努力构建正统的伊斯兰统治。阿里一生经历的重要事件大致有:早年追随穆生的宣教活动、穆圣辞朝时的演说、赛基法事件、奥斯曼被杀事件以及与反对派之间爆发的内战等。阿里是最早皈依伊斯兰教者之一。①当穆圣第一次开始宣教时,最先表明皈依的也是阿里。当麦加的贵族准备刺杀穆圣时,是阿里蒙上穆圣的绿色斗篷,躺在穆圣的床上以迷惑刺客,掩护穆圣逃出麦加。在穆圣进行的军事行动中阿里一直勇往直前。在白德尔等战役中,阿里是穆圣的旗手。穆圣曾派遣阿里率军队前往也门,阿里兵不血刃地使也门人皈依了伊斯兰教。后来穆圣将女儿法蒂玛嫁给了阿里。这样.阿里不仅是穆圣的堂弟,而且成了穆圣的女婿。什叶派认为阿里是穆圣继承人最有力的证据是穆圣在胡姆的贾迪尔的讲话。穆圣说:“我是否是一个比任何其他的信徒都得体和合适的人?”(众人回答:“真主的使者,你为什么这样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是他的领导人,阿里也是他的领导人。圣明的主啊,以阿里的朋友为朋友,以阿里的敌人为敌人。”在什叶派看来,以上事件说明:阿里与穆圣关系之密切是任何人所无法相比的;阿里是穆圣的堂弟兼女婿;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也是无可怀疑的;他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且是一个有才能的入;穆圣曾经任命他为自己的接班人。因此,阿里应该是穆圣正统的继承人。然而在穆圣去世之后便出现了有关正统继承人的争议。阿里自始至终都未放弃争取自己的权益。迁士们和辅士们在穆圣遗体还未下葬的时候,背着阿里和穆圣家族在一个帐篷里匆匆推举出艾布·伯克尔为穆圣的继承人—哈里发,此事被称为“赛基法事件”。在艾布·伯克尔和欧麦尔当政时期,阿里暂时沉寂下来,闭门研读尚未编撰成册的《古兰经》。即便如此,阿里在当时的社会依然具有很高的地位。欧麦尔当政时期,阿里其实是他的高级顾问。在许多重大事件中,欧麦尔曾多次征求阿里的意见。到奥斯曼当政时期,阿里的地位似乎被进一步提高,他甚至能与作为哈里发的奥斯曼当面争执。奥斯曼的一意孤行导致伊斯兰世界内部发生危机。结果奥斯曼被杀。在伊斯兰前三位哈里发的时代,阿里一直保持着个人的独立意志。他顾全大局,积极为维护穆斯林社会献计献策,并大胆指出哈里发的不当之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特质,同时也向世人证明自己是一个正统的统治者。奥斯曼被杀后,阿里在麦地那被推举为哈里发。什叶派认为阿里当政的时代是伊斯兰社会的黄金时代;他的政策和言论体现了伊斯兰教理想的政治思想;他本人则是正统的继承者;他的统治充分体现了伊斯兰社会的公正性。当阿里继任哈里发后,祖拜尔、泰勒哈与穆圣的遗孀阿伊莎,借口为奥斯曼讨回血债公开反对阿里,双方因此发生了著名的“骆驼之战”(伊历36年/公元656年),在这场战斗中祖拜尔和泰勒哈战死,阿伊莎被俘并被送回麦地那住处。“骆驼之战”以后,时任叙利亚总督的穆阿维叶成为阿阿里的主要对手。他打着为其堂兄奥斯曼复仇的旗号对抗阿里。双方的支持者在隋芬爆发了惨烈的战斗。由于阿里的代表中了穆阿维叶的代表——阿慕尔的圈套,当众宣布阿里放弃哈里发的称号,让大众共同推举哈里发,结果导致阿里集团内部的分裂,产生了哈瓦利吉派,这个结局对阿里来讲是非常不利的。最后,阿里被哈瓦利吉派的支持者刺杀,结束了他四年零五个月的统治期,同时也结束了伊斯兰历史上四大正统哈里发的时代。对于阿里的评价众说纷纭。什叶派把阿里说成是一个完人,其他的伊玛目也和他一样是从不犯错的。穆菲德在《指导》一书中把阿里的出身、品格、军事才能、行政才能、演说才能、仲裁才能,甚至他所经历的一些奇迹归纳起来,向众人展现了较完整的阿里的形象,并指出:“对什叶派来讲,他的短暂的哈里发统治时期是(一个)黄金时代,穆斯林社会在由真主选定的伊玛目的指引下,朝着应该被指引的方向(而发展)。”西方学者的评价当然没有什叶派的那种感情色彩。希提指出:“死了的阿里证明比活着的阿里更有力量。作为一个公认是圣徒的殉道者,他立即恢复了生前的损失,而且还有所增加。领袖和政治家必须具备机警、远虑、果敢、韬略等特征,阿里虽然缺乏这些特征,他仍然具有理想的阿拉比人所应有的性格。他在战场上是勇敢的,在劝告时是聪明的,在讲台上是雄辩的,对朋友是真诚的,对敌人是豁达大度的,他已成为穆斯林高贵和豪侠的典型人物……他有浅黑的皮肤、大而黑的眼睛、密而长的白胡须和魁梧的身材。”作为历史人物,人们对阿里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品格和才能两个方面,目的都是为了能够说明他是否是穆圣正统的继承人。如果说什叶派信仰的必要基石是对伊玛目的信仰,那么阿里就是伊玛目信仰的一块重要基石。穆菲德所描述的阿里在各方面都是完美的,其目的无非是要说明阿里是最有资格接替先知穆罕默德来领导伊斯兰所有世俗和精神的领域。他是正统的继承者,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宗教上。西方学者则通过对阿里生平的分析,无非要表明阿里作为一个世俗的领导者在才能上有缺损。至于阿里的宗教上的觉悟和修养,以及当时人们的宗教情感因素,西方学者对之关注得并不多。尽管人们对阿里的看法各有不同,但阿里在对伊斯兰教正统性继承方面(无论是政治权力还是伊斯兰教的要义)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并为后来什叶派教法家、普通信徒和苏菲派提供了不断努力的坐标原点。

二、伊玛目哈桑

阿里和侯赛因之间是第二任伊玛目哈桑。作为阿里的长子。他也曾为争取获得和确立他在伊斯兰世界的正统地位做过努力,但却失败了。他实际上是被迫有条件地放弃了哈里发职位,并在麦地那碌碌无为地度过余生。阿里被刺时,哈桑时年37岁,他于46岁卒于麦地那。阿里去世后,哈桑在伊拉克的库法继任哈里发。但在穆阿维叶率军向库法进逼的情况下,哈桑让出了哈里发的职位。什叶派的历史学家认为,哈桑让出哈里发的职位是现实和富有同情心的举动。什叶派历史学家贾法里在其书中对此有过详细的考证。当代伊朗著名的什叶派历史学家拉苏尔·贾法里扬也认为,由于伊拉克长期战乱,人心涣散,再加上穆阿维叶的阴谋诡计,使得哈桑觉得没有必要作无谓的流血,因而同意放弃哈里发的位子。然而,“在什叶派的十二位伊玛目中,哈桑是最被西方历史学家所强烈贬低的,因他不战而把哈里发职位让给穆阿维叶而受到嘲笑。”客观地讲,哈桑性格较为温和,远没有穆阿维叶那样老谋深算,显然不适合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他主动放弃哈里发的职位充分说明他的无奈。他是一个好人,但并非什叶派所认为的完人。他在婚姻上的频繁变故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其内心的不宁和各方面压力对他的影响。他的性格、出身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注定使他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三、伊玛目侯赛因

如果说哈桑的留名是因为他主动放弃了哈里发的职位,从而被什叶派认为体现了伊玛目的仁慈的话,那么侯赛因的留名则是由于在卡尔巴拉的殉教。侯赛因通过他的殉难向世人表明,他才应该是伊斯兰世界的正统传承。此举体现了伊玛目刚烈的一面,即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正统地位。穆阿维叶去世时,侯赛因54岁。据说穆阿维叶和哈桑有个约定,就是当穆阿维叶死后,哈里发的位子由哈桑来继承。既然他们两人均已过世,那么按理侯赛因是最有资格继任哈里发的人。但穆阿维叶利用政治手腕把哈里发的职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亚齐德。原先住在麦地那的侯赛因,因不愿向亚齐德宜誓效忠而逃到麦加。在伊拉克库法的亲穆圣家族的一再恳求下,侯赛因决定到库法就任。侯赛因带着家人和少数支持者于伊历60年/公元680年向库法进发。因为前后被亚齐德的军队围追堵截.他只能沿着幼发拉底河前进。当双方在卡尔巴拉对峙九天以后,他率领追随他的七十二人与数千名亚齐德的骑兵进行了殊死的战斗,直到战死。从此,“卡尔巴拉”惨案的祭日成为什叶派最重要的纪念日。侯赛因的尸体连同后来被归还的头颅一起被安葬在卡尔巴拉,那里从此成为什叶派信徒朝拜的圣地。对于侯赛因举动的评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海因茨·哈姆在他的《什叶派》一书中引用朱利岛斯·戚尔豪森的观点:“他的殉教为什叶派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对什叶派来讲,他比其父更重要,因为他是先知的外孙。有这么一些事件,它们的巨大作用不是来自当事人以及无法避免的结果,而是来自它们留在人们内心和脑海的记忆。”贾法里指出,西方学者的研究过分注重(以德国学术为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而不抓住“情感”和“必要的立场倾向”在宗教史研究中的重要性.他们从不研究侯赛因行为的意义和目的。塔巴塔巴依认为,任何人只要仔细研究当时的历史状况.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侯赛因注定是要殉教的。因为他只有两种选择:效忠或是殉教。他引用穆菲德的《指导》的记载,指出侯赛因在离开麦加时所作的演说表明他要去伊拉克,同时指出他自已将殉难,并希望穆斯林帮助他。“卡尔巴拉”惨案留给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西方学者也认识到它在什叶派宗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希提认为惨案发生那天开始产生了什叶派。不过,这种判断或许太武断。贾法里认为,从这一事件起,“什叶派被正式确定下来了”。阿里的死因是个人的仇杀,这是阿拉伯半岛的遗风,但是,侯赛因的死则是两个政治集团斗争的结果,这两个集团不是以过去的阿拉伯部落利益为划分标准,而是以在相同宗教下的对伊斯兰教“正统”的不同主张为界。在什叶派学者强调侯赛因为伊斯兰献身的宗教情感的同时,我们注意到有一小部分人也义无返顾地和侯赛因一样慷慨赴死。这些人不是像当年人们支持阿里那样仅仅是出于他们的政治立场,而是完全出于宗教情感。他们和侯赛因一样为了自己的宗教信念而献身。所以说,“卡尔巴拉”惨案也标志了伊斯兰内部出现宗教感情上的分离。因此,这种冲突不仅是政治性的,而且也是宗教性的。什叶派也因此从宗教上正式开始从伊斯兰大众中逐渐分离出来,什叶派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后继的伊玛目—宗教上的“正统”

四、伊玛目阿里·辛奥别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