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四月 2025 - 23:26
Source: ABNA
阿拉伯语与伊斯兰手稿如何进入德国图书馆

伊可纳—对德国三大公共图书馆中4万份阿拉伯语与伊斯兰手稿保存条件的详细研究,揭示了欧洲、中东与北非之间多面且复杂关系的某些迷人方面。

据本社援引半岛电视台报道,阿拉伯语、土耳其语和波斯语手稿与伊斯兰艺术及文学一样,在中世纪通过外交、贸易和军事联系传入德语国家。

部分手稿作为珍贵稀有的礼物进入皇帝与贵族的宝库,另一些则是战利品。传入欧洲的伊斯兰手稿与艺术品多属于贵族与教会宝库,而东方与伊斯兰手稿的收藏则通过17至19世纪与奥斯曼帝国的密切联系形成。然而,由于政治发展及教会宝库的世俗化影响,这些手稿往往分散且未被分类。

对4万份阿拉伯语手稿如何进入德国三大公共图书馆的详细研究表明,这反映了欧洲、中东与北非之间多面且多变关系的某些特点。

德国“手稿文化研究中心”与汉堡大学合作发布了一项关于阿拉伯语手稿起源及其进入德国图书馆方式的研究。

柏林州立图书馆、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与哥达研究图书馆拥有最大的东方手稿收藏。德国耶拿大学东方学教授蒂尔曼·赛登斯蒂克表示,这些手稿来自前东德图书馆的转移,以及二战末期存放于修道院与城堡中的藏品。

阿拉伯语与伊斯兰手稿如何进入德国图书馆

战争期间,德国当局将文化资产分散至苏联等地,仅有少量手稿存于柏林与哥达的图书馆。

哥达研究图书馆的东方手稿是证明转移至苏联不意味着丢失的典型案例。1946年,超过3000份手稿被转移至苏联,1956年(斯大林去世三年后)完整无损地归还。

赛登斯蒂克指出,汉堡大学的研究显示,因战争后果,许多书籍、手稿及展品被盗。

德国最大的东方手稿收藏位于柏林图书馆,该馆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于1661年建立,旨在购买阿拉伯语、波斯语、土耳其语等手稿以支持其商业与殖民野心。

阿拉伯语与伊斯兰手稿如何进入德国图书馆

第二大的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现藏有4200份伊斯兰手稿。20世纪下半叶,因慕尼黑两位图书馆员(其中一位对《古兰经》手稿特别热衷)的努力,东方与伊斯兰手稿数量大幅增加。

在奥斯曼帝国与欧洲的冲突中,德国图书馆以奇特方式获得了珍贵手稿。哥达老图书馆藏有74份东方手稿,部分附有注释表明其为战利品,包括《古兰经》与圣训选段。

研究表明,阿拉伯手稿进入德国图书馆的第一阶段主要受殖民与经济利益驱动,而非战争掠夺。

德国     伊斯兰手稿

Your Comment

You are replying to: .
captcha